大河網訊 如何讓河南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叫響全球?1月27日,在河南省政協(xié)十三屆二次會議的委員通道上,委員王勝昔在接受記者提問時鏗鏘有力地回答道:“我認為要做好八個字:行走河南,讀懂中國。”
一部河南史,半部中國史。從二里頭到殷墟,從出土千年骨笛的賈湖遺址到仰韶文化,再到河南一系列文化創(chuàng)意產品的推出,大美河南,頻頻出圈。
作為新聞出版界別的委員,同時也是河南“興文化”工程的特聘專家,如何挖掘輝煌燦爛的中原文化,河南近幾年的做法是,在“行走河南”中找到“小支點”,努力撬動“讀懂中國”的“大傳播”。
王勝昔認為,首先要抓住河南省重點的文化遺存,探秘它的“前世今生”,講給世人聽。
音樂,是人類文化的珍寶,不分民族,不分國界。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,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古老的樂器。我省推出了《今天,我們吹響千年骨笛》,讓世人知道,幾千年前的笛聲可以重新吹響,讓全球的樂器愛好者尋根問祖有了去處。
走進二里頭遺址,觸摸最早的中國,我省推出了《走進二里頭,聽文物講夏文化故事》《在這里,致敬中華文明的根和魂》,讓世人知道,行走二里頭,也就讀懂了最早的中國。
其次是挖掘流傳千年的冷門絕學和傳統(tǒng)藝術。
河南還推出了《漢字的故事從這里開始……》《甲骨文體操》等,讓世人看到,甲骨文研究這個冷門絕學,已經開始在實驗室里“活”起來,在百姓生活中“火”起來。
令人遺憾的是,目前發(fā)現(xiàn)的甲骨文文字有4000多個,但能識別的只有1500多個。為此,中國文字博物館宣布:識別出一個甲骨文字,獎勵10萬元。10萬元相當于一兩黃金,“一字千金”,等你來認!之前,甲骨學研究者比較少,但如今,甲骨絕學有傳承,冷門絕學不再冷。
好手藝,代代傳。河南傳統(tǒng)絕活也是層出不窮。朱仙鎮(zhèn)年畫、汝陽劉毛筆、陳州黑陶等,我們有計劃有步驟地挖掘整理,有序推出。
行走河南,觸摸歷史,讀懂了中國文字,讀懂了承載傳統(tǒng)文化的民間技藝,也就讀懂了中國。
作為新聞出版界的政協(xié)委員,王勝昔表示要繼續(xù)行走河南,用小切口展示中原文化,努力撬動“大傳播”,讓世人讀懂中國。
他建議河南專門設立一個冷門絕學研究院,收集整理、搶救挖掘深藏在民間的冷門絕學,讓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和技藝不失傳,真正實現(xiàn)“冷門絕學不再冷,民間藝術有傳承”。(莫韶華/文 魏凱/圖)